塯公圳

乾隆五年(1745)到乾隆二十五年(1760) 漳州南靖人郭錫塯出銀萬兩興建塯公圳。工程進行二十年歷經艱辛修築而成。工程的關鍵點在今日的景美舊橋處,以「木見」跨架溪河之上,讓灌溉用水通過景尾溪,「木見」是以木樁和木板構成的U型槽,用一長約十公尺的木樁架在溪中,槽有三面,以厚木板構成,再用楔子連接,內部敷有一層油衣以防漏水,「木見」內深一公尺半,寬二公尺半,由四十七根木樁將槽撐住。

在1921年測繪的台灣地形圖中,可以清楚的看到塯公圳行經的地區,再疊合今日的地圖,則可對照已經消逝的古圳道在今天實際空間中的位置,不但有助於瞭解圳道的變遷,更能夠引發學生發出思古之幽情。例如,塯公圳跨過景尾溪之後,進入景美舊市區,沿著今日景美街往公館方向的右手邊而行。若是參照1904年的台灣堡圖,則更可以看到塯公圳和霧裡溪圳的圳道位置的改變,相當有意思。